编者按:王莉,副教授,省级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创意设计师、工艺美术师,我校第二届“教学名师”。2003年至今,带领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成长、领衔专业实训室建设,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和业务能力,获得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优秀组织教师奖和优秀辅导教师奖、中华美育情个人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九届全国艺术美育个人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艺术美育作品奖、“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与设计大赛、福建省平面设计技术赛等奖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13项,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被多家企业采纳。她扎根教学研究,公开发表和出版了多篇论文及教材,主持完成多项省级科研课题。
2003年2月,王莉老师入职南洋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任教视觉传达设计。非师范院校毕业且一直在企业任职的她,对能否胜任教师这个岗位没有自信,是鲁校长的一条短信“用心,就能做好”让她决定加入南洋这个年轻的团队。在南洋任教18年,王老师见证、经历了南洋的茁壮成长和发展。
2010年,南洋建校10周年之际,学校准备在图书馆4楼建设一间校史馆。由于之前的设计人员临时脱岗,校领导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设计经验丰富的王莉老师,她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重任。初步了解情况后,王老师才恍然大悟——设计稿是空白的,而这时离校庆已不满十天,王老师努力抑制当时种种凌乱和焦虑的情绪,尽可能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在工作量大、难度高、时间紧的情况下,她凭借从前的的展板设计经验,与郑培城老师、一位2008级学生,三人集中连夜赶稿。经过四天三夜的奋战,他们相互配合,以高效率完成了100块展版的初稿设计,经过反复修改与调整之后,终于不负众望,校史馆在南洋10周年校庆活动中如期开放,得到全校认可和赞誉。
2008年,王莉老师任广告专业教研室主任之日起便一直推动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尝试将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保证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的一致性,按照设计公司的工作流程分项目组织教学,通过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交替,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专业课堂就是设计公司,指导教师就是设计主管,课堂作业就是项目成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王老师被评为福建省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带头人,随后她便更加悉心专研专业建设,在原先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在专业实践中得到锻炼,践行了理论知识,还培养了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一种谦虚的态度,一种良好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
企业委托的项目除了部分引进在教学项目中实施,还有一部分由广告专业学生社团“南洋大社”承接设计。王老师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时,按照企业工作流程,指导学生进行设计,通过设计获得报酬。她带领社团学生为学校设计文创产品,鼓励社团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把毕业设计作品转化为创业项目。在校赛取得好成绩后,在翔安区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原创设计作品“吉早素”素食品牌获得优秀奖,创业奖金5千元。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信心与鼓励。通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
在南洋的教学生涯中,王老师不仅传播专业知识,也非常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王老师发现现在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他们的内心是彷徨和无助的,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在坚持工作原则的前提下,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看到希望,感受到爱与关怀。关爱学生还要在人格上引导他们向善,“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王老师常教导学生要懂得对错,哪怕做不到,也要明白什么是对的方向。即使做错了,如果心中常怀惭愧之心,那离对的也就不远了。这些话就像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学生们的心房,终有一天会开出花来。
“采得百花成蜜后,也是辛苦也是甜”。王老师说她把最好的十八载时光奉献给了南洋,能让她成为教师,遇到这些孩子们,也是她平淡生活中,最好的时光!